宁德师范学院信息化建设规划纲要(2010-2014)

日期:2013年04月02日 00:00   作者:  浏览量:

&nbsp

序言

信息技术是当今世界发展快、应用广、渗透性强、影响深远的关键技术,是推动经济增长和知识传播进程的重要引擎。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,信息化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。在我国,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已成为贯彻科学发展观、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。随着信息化的持续发展,越来越多的高校意识到信息化是提升学校竞争力、缓解高校资源紧缺的有效办法。教育部在教育信息化“十一五”工作会议上也明确指出“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,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”。

一、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与原则

1、以建为基,以用为本。

充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,建设先进、稳定、安全、高效的信息基础设施和应用平台,面向对象,以人为本,有效开发利用各类信息资源,大力拓展各类信息化应用,将信息化真正渗透到学校的各个方面,在教学、科研、管理、校园生活等方面为师生员工和社会各界提供高效、便捷的信息化服务。&nbsp

2、规划先行,协调均衡。

既立足长远,又顾及当前,充分考虑信息化建设的阶段性特征和可持续性发展,协调学院与部门、软件与硬件、管理与培训、环境与文化建设等诸方面,促进基础设施、资源建设、信息能力均衡发展。

重视学校的信息技术能力建设。做好系统化、规范化的信息化技术培训工作,为学校培养和造就一批信息化专业人才,注重提高全体师生员工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能力。

3、标准规范,共建共享。

抓好信息化的标准化(数据标准和编码标准)和规范化建设,夯实信息化建设基础。全校上下,协调努力,共同打造数字化校园,共同分享信息化建设成果。

二、信息化建设现状

我校的信息化建设始于1998年,用世行贷款建设旧校区的一期网络。前几年发展步伐比较缓慢。去年“专升本”期间,得到了较快发展。

1、基础

学校去年采购了一批价值230万元的网络中心设备,可以满足10000学生规模的要求,几年内不落后。这些设备可作为新校区网络中心机房的通信设备。现有的应用系统包括网站服务、FTP服务、教务管理、电子图书资源和各专业系、各部门管理系统。

2、困难与不足

在我校信息化建设与发展方面存在较大困难和不足,主要有以下几点:

技术力量薄弱:我校的信息化技术支撑队伍比较薄弱,应用系统开发和信息资源建设队伍严重缺乏。目前我校计算机网络中心专职人员只有一人,兼职一人,离本科院校信息化建设有较大差距。随着学校的发展壮大和更多的应用系统在我校校园网的运行,建设一支稳定的技术支撑队伍势在必行。

信息共享不够:部门应用系统仅基本实现了部门内综合业务处理和信息共享问题,大多数尚未开展跨部门、跨业务、跨应用之间的信息共享和集成;面向学生的信息化教学应用较少,水平较低。

投入不足:信息化建设资金、必备条件及支撑保障建设等方面的投入明显不足,目前用房、设备、人员等条件还没有到位。

我们要正视困难和不足,认真分析原因,根据学校发展实际,适度超前,提出务实解决办法。

三、信息化建设目标

(一)总体目标

我校数字化校园将以《宁德师范学院发展总体规划》为指导,力争建设高效、先进、灵活、安全、可靠的数字化运行环境;成为学校理念创新、管理机制创新和服务创新的重要平台;建成权威可信的数据中心和丰富多样的资源中心;具有为科学研究提供支撑的大型公共计算平台和数字化服务体系;实现新旧校区数字化统一管理;学校教学、科研、管理、服务、娱乐等全面信息化;成为省内同类高校比较先进的数字化校园。

(二)阶段目标

1、2010-2011年:新校区信息化建设的一期工程,主要完成网络基础设施建设,包括综合布线系统、综合管网弱电系统、园区骨干汇聚接入及无线网络系统、服务器主机、存储、安全系统等基础硬件设备集成环境,以及由数据库系统、应用服务器、目录服务器、等构成的校园应用系统的数据汇聚和运行支撑环境。同时,完成新老校区的网络互联问题。开发OA办公系统和网站群系统。

2、2012-2013年:新校区信息化建设的二期工程,主要完成基础服务平台建设,包括身份管理平台、公共数据平台、共享资源平台、统一通信平台、监控审计平台等系统建设。

3、2014年:新校区信息化建设的三期工程,主要完成高校应用中心的建设,包括校务管理、学习管理、学术管理、社区管理、运维管理等系统建设。

四、主要建设内容和重点项目

1、万兆校园网主干建设(重点项目)

在校园网中心及楼群的网络核心层、汇聚层配置万兆互联核心设备,支持多媒体、大容量数据高速传输等应用,实现“双核心”网格结构,解决各区域核心设备的单点故障,保证网络的高速度、高可靠和高稳定性。

2、双网覆盖

双网覆盖指的是通过有线网络和无线网络对校园进行全面覆盖。

无线局域网以其灵活布设、高带宽和无线接入的优势,可以突破有线网络的节点限制、实现多人同时上网,大大地增加校园网络信息点,方便在校师生获取信息,进一步提升学校的信息化水平。

无线网络主要覆盖以下区域:

新校区的教学楼、实验楼、办公楼等集中的教学、办公区域,体育场馆、大型会议室、报告厅、图书馆、阅览室,会议中心、接待中心、食堂以及人员较集中的开阔地,以及其他有线网络无法覆盖的区域。

3、建设与公网的高速连接

在接入教育网的同时,增加及扩充与电信、网通等网络运营商之间的网络出口带宽,建立学校与公网的高速连接通道,解决校园网出口带宽瓶颈,实现用户到教育网及公网的快速稳定访问。

完善VPN专网建设,继续为校外居住师生提供便捷的校内资源访问服务。

4、安全保障平台建设

建设涵盖网络安全、数据安全、运行安全等方面的综合安全保障系统平台,确保学校重要数据和应用系统具有抵抗灾难的能力,为学校各项业务的正常运行提供可靠保证。使用科学的管理策略,采取网络入侵检测系统(IDS)、网络流量监控系统、IP网关控制管理等措施,有效防范恶意攻击、限制网络资源的滥用、控制不合理应用,保证关键区域及关键服务应用。

5、统一信息门户(重点项目)

建设集成信息服务平台,为广大师生和管理人员提供统一的信息门户和“一站式”服务平台。对各类综合业务信息系统进行资源、应用、业务流程和用户界面的集成,解决跨部门、跨业务的信息共享,建立全方位、多层次、综合性的信息化服务体系。

面向学生的集成服务:

学生登录后,可以获得有权查询的各类信息和应用服务。

&nbsp如报到注册、选课、修读课程、图书借阅、交费,查阅培养计划、教师介绍、课程表、考试安排、成绩单、财务账单、消费记录、健康档案、校历等;

&nbsp可以参与教师评价、与教师交流互动、参与分布式学习

&nbsp使用电子邮件

&nbsp访问各种音频视频点播资源等

&nbsp管理人员或部门经授权可以跨部门查询有关学生的综合信息

面向教师的集成服务:

教师登录后,可以得到有权查询的各种信息和各种应用服务。

&nbsp如可进行互动教学、管理学生成绩

&nbsp查阅工资待遇、职务晋升、出国出境、人才引进、岗位聘任、聘用合同、职工考核、财务账户、科研项目、仪器设备、教学活动、国际合作与交流等信息

&nbsp查看自己的日程

&nbsp使用电子邮件

&nbsp访问各种音频视频点播资源等等

&nbsp管理人员或部门经授权可以跨部门查询教师的教学科研活动情况

面向社会各界的集成服务:

建立跨业务部门的公共信息系统。集成各部门和各业务系统中的对外公开信息,提供可定制的个性化服务。公众可以通过公开帐户查阅学校各类信息,也可以注册特定用户,登录系统,定制个性化服务信息。有关部门经授权可以查询社会各界人士关注学校的有关情况。

6、公共数据平台建设(重点项目)

建立共享数据库和数据交换服务平台,规范各类信息标准,实现单一数据源管理和授权访问,保证数据的一致性、实时性、有效性。

建设目标:

&nbsp实现全校信息编码的统一

&nbsp实现大容量SAN数据存储,为20-30个节点的多平台(UNIX、WIN2K、Linux等)的服务器提供存储应用

&nbsp实现各业务系统之间的数据共享,消除冗余业务数据

&nbsp实现关键数据的异地容灾

&nbsp为学校决策支持提供数据信息

7、应用系统建设(重点项目)

根据学校发展战略,建设服务于教学、科研、管理、服务的各类应用系统。将重点建设和完善下列核心系统:教务管理系统、科研管理系统、研究生教育管理系统、人事管理系统、财务管理系统、国有资产(含实验室与设备)管理系统、后勤管理及服务系统、安防系统等。

8、校园“一卡通”应用系统(重点项目)

建设校园“一卡通”应用系统平台,借助“一卡通”系统整合和带动学校各类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,在全校实现统一的费用收缴与电子支付、一卡通综合管理与服务,提高管理服务水平。

校园“一卡通”应用系统平台可整合管理以下系统或服务:迎新系统、注册系统、缴费系统、门禁系统、考勤系统、会议签到系统、图书管理系统、水电管理系统、食堂收费系统、超市收费系统、校车收费系统,自助洗衣、自助复印、医疗管理、上机管理、考试管理、体育场馆管理等等。

9、电子校务

内外网分离,在内网以支撑学校运行的业务流为主线,整合应用与服务功能,构建统一的信息共享和服务平台,建立起一个实现信息资源共享、提高各部门工作效率、改善领导决策支持和面向师生员工服务的校务体系。

实现如下目标:

&nbsp实现统一的用户管理、统一的资源管理和统一的权限控制

&nbsp实现部门间的协同工作

&nbsp个性化的用户界面,单点登录,一站式服务

在办公与事务处理、公文与信息交换、信息发布与管理、档案管理、电子签章、数字证书应用、数据管理与分析等方面,开展网上公文收发、存储、查询、存档,在线受理、办理、反馈、公示,实时信息采集、查询、申报审批、设备采购、报表提交等服务。

10、信息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设

健全和完善信息化组织机构,制定信息化建设、管理、运行、维护等规章制度,充实和加强信息化技术支撑。

&nbsp(本文已被浏览&nbsp167&nbsp次)&nbsp